天干地支,是夏历中用于标识年号和日期的一种独特体系,简称“干支”。天干包括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则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些天干和地支相互组合,形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古代对年、月、日、时的序号表示,这就是所谓的“干支纪法”,主要用于计时。干支也与生肖相搭配,用于纪年。这种纪年方式可以追溯至公元1144年,并预计将持续到公元2043年。
不仅如此,干支还与十二时辰相关,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划分时刻的方式,与现代的二十四小时相对应。每个时辰都有其具体的含义和时刻段。阳历、干支、五行和生肖之间有着一百二十年的对照关系。
干支不仅仅是一种时刻记法,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想法。它的应用不仅限于时刻记录,还广泛应用于卜卦、记事以及风水、术数等领域。在商朝后期的帝王帝乙时期,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十甲子单位,可能用于当时的日历。同文和金文中也频繁使用干支字,证明了干支的出现时刻不会晚于商朝,并且当时已经被广泛用于纪日。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十二地支被用于纪月。随着时刻的推移,干支历甲子历逐渐形成,并在中国一直沿用至今。现今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也有大量用干支纪日的记录。干支纪法在中国从未间断过,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的实用性。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时刻记录和文化表达的重要体系,不仅记录了时刻,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含义。其历史渊源深厚,自商朝起便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化领域,至今仍然在使用,体现了其持久的实用性和文化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