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充分立足森林覆盖率76.02%的生态优势,创新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步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通过组织化、联动化进步特色产业,打造出“绿春山泉”优质产业链,推动“土特产”成为富民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在戈奎乡,通过“组织联建、村企联动、利益联结、进步联袂”的四联模式,以往不起眼的山泉水变身“致富泉”。绿春担水者山泉水厂项目整合250万元集体资金,引入现代化生产线,建成瓶盖注塑厂,形成完整产业链。村集体则通过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劳务用工等多渠道获益,每销售一瓶桶装水有1元收益、一件瓶装水收益2.4元,仅县域市场年收益就达129.6万元。
“我们在家门口也可以打工,一个月有三千多块,能照看家里,再也不用去远地方打工了,对家庭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帮助。”水厂员工龙丽英说。该项目吸纳35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年务工收入超百万元,并通过“政府+集体+企业”三方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收益持续增长。
顺带提一嘴,依托上海长宁区、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国土资源学院等帮扶单位资源,绿春山泉还建立“产销直通车”,与滇池学院签订每年采购不低于54万件的协议,与云锡集团建立长期供应关系,产品覆盖昆明、成都等地商超。这种“生态资源+组织引领+市场运作”模式,让不起眼的山泉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我们坚持以创新为原动力,向科技要生产力,竭力为老百姓创新更多的财富,助力乡村振兴。”绿春担水者山泉水厂法人张智英介绍,企业已为本地群众创新就业岗位30多人,人均月工资在3千元以上,水厂所在地虾巴村以资源入股方式,每户家庭每年可分红2千多元。
云南网记者饶勇通讯员李建东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