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吕氏春秋中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寓言精粹品读古典智慧中的处世哲理与警示 吕氏春秋寓言

1. 刻舟求剑

strong>原文(《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strong>译文:

国人乘船渡江时,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他立即在船边刻下记号,称此处是剑掉落的位置。待船靠岸后,他按记号下水寻剑,却因船已移动而找不到剑。

strong>寓意:

刺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行为,强调事物是动态变化的,难题解决需因时制宜。

2. 掩耳盗铃(掩耳盗钟)

strong>原文(《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strong>译文:

氏逃亡时,有人偷钟却搬不动,便砸碎钟。钟声响亮,他怕人听见,急忙捂住耳朵,以为他人也听不见。

strong>寓意:

喻自欺欺人,愚蠢地掩盖真相,终难逃暴露。

3. 引婴投江

strong>原文(《察今》):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strong>译文:

人要将婴儿抛入江中,理由是其父擅长游泳。旁人质问:“父亲善游,儿子难道天生会游”

strong>寓意:

判主观臆断与经验主义,强调具体难题需具体分析。

4. 循表夜涉

strong>原文(《察今》):

荆人欲袭宋,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strong>译文:

国人按旧标记渡暴涨的澭水,因水位变化不知调整,导致军队溺亡。

strong>寓意:

示环境变化时策略需调整,拘泥旧法将招致失败。

5. 祁黄羊举贤

strong>原文(《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strong>译文:

黄羊推荐仇人解狐任南阳令,后又推荐儿子祁午为军中尉,皆因才能而非私情。

strong>寓意:

导“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公正用人规则。

6. 挖井得人

strong>原文(《察传》):

宋之丁氏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strong>译文:

家挖井后节省一名挑水劳力,却被误传为“挖井挖出一个人”。

strong>寓意:

调传言易失真,需审慎考察信息来源,避免以讹传讹。

7. 孔子误解颜回

strong>原文(《审分览》):

孔子穷于陈蔡,七日不尝食。颜回索米,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后颜回解释因煤灰染饭不忍弃,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strong>译文:

子见颜回煮饭时抓食,后得知其因饭沾灰而食,感慨“眼见未必为实”。

strong>寓意:

醒大众不可仅凭表象判断,需全面了解事实。

吕氏春秋》寓言多通过历史典故或生活故事,阐述治国、修身、处世之道,核心想法包括:

. 因时变法:反对固守旧制(如刻舟求剑、循表夜涉)。

. 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如引婴投江、掩耳盗铃)。

. 公正无私:强调任人唯贤(如祁黄羊举贤)。

. 审慎明辨:警惕流言与偏见(如挖井得人、孔子误解颜回)。

些故事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如需更多故事或原文细节,可参考《吕氏春秋》原典或相关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