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中国的文字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的文字是怎么演变的

中国的文字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的文字是怎么演变的

一、中国文字是怎么形成的

汉字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来源于原始社会大众对天然事物的认识,因大众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在对原始社会部落遗址考古发掘的一些陶罐上就有了一些零散的类似文字的图案,后来经过漫长的时刻,逐步丰富完善,就形成了一种体系,从字体上,商代以前使用的是甲骨文,前秦时期是金文,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魏晋以前是隶书,魏晋及以后使用的是楷书和行书,一直至今,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刻最长的文字,常用字有三千多个,从古典文献上看,不超过六七千字,总数没有具体数字,从古到今的字典中收录的汉字大多四五万个,在1994年冷玉龙等编写的《中华字海》里收录的文字有85000个,当然其中很多已经是“死字”了

二、论述纸的历史影响及对人类发现的影响

自东汉以还,纸一直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功臣。历来几许人为了这个载体的永恒不朽贡献了很多心血(例如宣纸),造出各种可以让纸更好地跨越时代的保存技巧(例如表拓)。然而,

时到今日,电脑、记忆体、记忆棒的出现,纸才到了交棒的时候,悄悄地完成它的历史任务。造纸,也由于环保的缘故,将渐渐步入夕阳行业,如同印刷出版一样。

不过,它不会消失的,由于它有历史意义和价格。只是有朝一日,大家可能要在博物馆找它了。

三、说说古代造纸的经过

造纸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分有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接着烘干成纸。

手工则用有竹帘、聚酯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纸页,经压榨脱水,再行晒干或烘干成纸。机制和手工两种造出来的纸最大区别在于,由于手工纸采用人工打浆,纸浆中的纤维保存完好;机制纸采用机器打浆,纸浆纤维被打碎。使得手工纸在韧性拉力上大大优于机制纸。机制纸存在浆网速差导致纤维纵横向分布不均,手工纸不存在纤维纵横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别体现在书画用纸上(比如:宣纸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也有大量出土实物。然而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操作,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中国是全球上最早养蚕织丝的民族。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渊源。

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拓展资料前人经验,改造了造纸术。他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进步了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新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里面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代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进步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经过。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汉族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进步。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进步。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进步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国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终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

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

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进步。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里面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开物》体系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经过,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经过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体系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进步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行业是包装、印刷和信息产业等提供商品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也是市场化、民族化程度较高的一般竞争性加工工业。我国造纸业工业进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经济的进步为造纸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造纸行业的进步主要有下面内容多少方面的特征:

一、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造纸行业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额的60%,自动化程度高于一般造纸业;每增加一万吨纸浆的生产能力,需要投入约1.2-2亿元;每增加一万吨纸浆及纸板,需要资金投入约1-1.2亿元,百元产值占用固定资产额与冶金、石油、化工行业相近。

二、行业具有规模效益

由于造纸工业设备投资大,固定成本高,因此扩大规模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对资源依赖度较大

造纸产业以木材、竹、芦苇等原生植物纤维和废纸等再生纤维为原料,属于资源约束性工业,对纤维来源的依赖程度极高。相比较全球上主要制浆造纸民族森林覆盖率高、原料资源丰富的情形,我国国内纤维原料供需矛盾突出。

四、市场集中度低

目前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大型集团较少,强势企业少,大部分制浆造纸企业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企业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限制了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档次的进步和污染的有效防治。

五、资源消耗较高 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造纸工业不合理的原料结构、规模结构以及较低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了我国造纸工业的水、能源、物料的消耗较高并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中国造纸工业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

受产能扩张、生产成本增加、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加剧等影响的影响,将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由过去依靠投资增量进步转向进步生产效率和产质量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质量效益型路线进步,同时也会加快落后装备的淘汰速度和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