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什么叫宾语 文言文中什么是宾语? 文言文中什么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宾语是动词或介词所支配的对象,表示动作的接受者或行为的对象,通常由名词、代词或量词充当。其核心定义与现代汉语相似,但在语法结构和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宾语前置现象较为常见。下面内容是具体解析:
一、宾语的基本定义
-
概念
宾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常由名词、代词、量词等充当,与主语构成受动者与施动者的关系。例如:- “句读之不知”(《师说》)中,“句读”是动词“知”的宾语,意为“不领会断句”。
-
语法功能
宾语接受定语的修饰,如:- “(悠久)的历史”(例子),定语“悠久”修饰宾语“历史”。
二、文言文中宾语的独特现象: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常因语法制度或强调需要,前置到动词或介词之前。主要类型包括:
1.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当疑问代词(如“何”“安”“谁”“奚”等)作宾语时,需前置:
- “沛公安在?”(《鸿门宴》)中,“安”是动词“在”的宾语,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谁”是介词“与”的宾语,前置为“与谁”。
2.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词(如“不”“莫”“未”“无”等)后的代词宾语需前置:
-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中,“余”是动词“欺”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不欺余”。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中,“我”前置为“莫肯顾我”。
3. 借助“之”“是”标志的宾语前置
通过结构助词“之”“是”将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
- “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何陋”通过“之”前置,原意为“有何陋”。
- “唯利是图”(成语)中,“利”通过“是”前置,意为“只图利”。
4. 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或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常前置:
- “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原序为“以何”。
-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中,“东”是介词“向”的宾语,前置表示方位。
三、宾语的其他独特用法
-
为动用法
宾语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缘故,如:- “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国”是“死”的目的,意为“为国而死”。
-
双宾语结构
动词同时支配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如:- “赐之彘肩”(《鸿门宴》)中,“之”是间接宾语,“彘肩”是直接宾语[]。
四、判断宾语的技巧
- 划分句子成分:宾语通常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若前置则需结合语法制度分析。
- 识别标志词:疑问代词、否定词或“之”“是”等助词常提示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宾语在定义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通过前置、为动用法等形式呈现独特语法特征。掌握疑问代词、否定词及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是领会宾语位置和功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