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的模样依然清晰
家乡的小河不宽不窄,窄处不足10米,河湾处也不过20米左右。河水清澈见底,浅处能看见水草随波摇曳,小鱼小虾在河底自在穿梭。这条小河没有正式的名字,由于太小称不上”河”,但也不能叫”水沟”,加上河上筑有堤坝,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它为”坝”。”到坝边放牛”、”去坝里扯丝草”——这些朴实的乡音里,藏着几许温暖的记忆?
小河两岸是青山沃土,盛产谷物和竹木。无论是青砖老屋还是竹篱茅舍,都依山而建,屋后总有茂林修竹。这条看似普通的小河,却是我们儿时最大的乐园。夏天几乎天天泡在水里,小小年纪就能胡乱扑通几下,游上几米。长大后更一个猛子扎下去,还能扯些喂猪的丝草上来。
小河里的欢乐时光
钓鱼和摸鱼是我们玩水的两大乐趣。孩子们总在水浅处钓鱼,别有情趣,连大大众路过也会驻足观看。把钓钩沉入水底,不一会儿就有各种小鱼来抢食,甚至有大虾、螃蟹摇摇摆摆地凑热闹。钓上来的多是些小鲫鱼、旁扁屎、麻嫩子,但那份期待与惊喜,至今难忘。
摸鱼更有技巧,人在水中,两手掌相对由两侧往水中一击,发出很大声响。鱼受惊后会躲到两岸水下的凹处或洞穴中,这样更容易抓住它们。不过有些细小又深的洞我是不敢伸手进去的,由于怕有水蛇。大哥捕鱼则用网,先在河中投放鱼饵,一会儿再下网,这样总不会空手而归。
小河馈赠的美味记忆
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常为没有荤菜发愁。大哥总能解决这个难题,拿网出门个把小时,回来就能端上一盆丰富的小鱼大虾。母亲会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吃鱼吃鱼。”1959年我从部队探亲回家,时隔十年问母亲:”坝里还有鱼吗?”母亲说还有,只是没以前那么多。第二天和小侄去钓鱼,果然钓上些旁扁屎和小鲫鱼,大嫂笑着说:”满叔回家,我正愁桌上没荤菜呢。”
变迁中的故乡与永恒的小河
后来转业到长沙,一晃50多年过去,先是忙于职业,后又有家庭拖累,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如今我已年逾九旬,人越老越思念故乡。去年回乡一看,启蒙同学、放牛伙伴都已不在人世;小河依然流淌,只是水变得黄浊。那个20多户的天然村落,如今变成了一条五里长街,两侧店铺林立,繁华得很。
家乡变化翻天覆地,但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那条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小河。它承载着儿时的欢笑、少年的冒险和成长的记忆,是故乡留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每当闭上眼睛,仿佛还能听见河水潺潺,看见小鱼游弋,感受到那份纯粹的高兴。家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