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权益与分配矛盾
土地分配不公难题:存在“活人无田,死人有地”现象,即年轻农民无地可种,而部分已故者的土地未被收回重新分配,导致新生代农民缺乏基本生产资料。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虽然政策鼓励通过租赁、流转解决无地农民需求,但操作中存在手续复杂、权益保障不足等难题,影响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二、就业与收入保障困境
农民工欠薪难题:农民工常遭遇工资拖欠,正常 渠道效率低,甚至被贴上“恶意讨薪”标签,缺乏法律有效保护。
务农收益偏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种粮效益不高,加之农资成本上升,削弱农民生产积极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补贴、保险及产销衔接等政策组合拳稳定农民收入。
三、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短板
养老保障不足:农村养老金水平远低于城市,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仅129元/月(2023年数据),高龄补贴有限,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山西省试点补充养老保险,但全国覆盖仍不均衡。
医疗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医疗设施落后,全科医生短缺;教育质量参差,优质师资和硬件缺乏。
居住条件待改善:部分农村住房安全、饮水保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偏远地区。
四、社会风气与文化挑战
攀比消费与高额负债:“面子文化”引发建房、购车等非理性消费,部分家庭因攀比陷入债务危机,老人高龄仍需打工还债。
婚俗陋习治理难题:高额彩礼(如“万紫千红”“一动不动”等顺口溜描述)、大操大办加重农民负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综合治理”。
五、城乡进步失衡与人口流失
收入与公共服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达2.34:1(2024年),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显著落后。
人口空心化与老龄化:青壮年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儿童增多,加剧乡村进步乏力。目前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1200万,但人才缺口仍大。
六、政策衔接与权益保障
脱贫成果巩固压力:2025年是脱贫攻坚过渡期收官年,需防范返贫风险,推动帮扶政策从“攻坚”转向“常态化”。
进城农民权益保障:部分进城落户农民面临土地权益悬置难题,政策强调需保障其宅基地、承包地等权益,允许“可进可退”。
拓展资料
民生难题的核心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制度衔接不足与资源配置失衡。近年政策聚焦于土地改革、产业振兴、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移风易俗,但需进一步强化执行效能与基层协同(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两个持续、四个着力”框架)。解决路径需统筹主导(政策优化、资金倾斜)、社会参与(资本下乡、人才回流)与农民主体性(技能提升、内生动力激发),以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