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在汉语中的词性为名词,其具体用法及语义特点如下:
一、核心词性解析
-
基本词性
“蜡烛”是典型的名词,指代由蜡或油脂制成的圆柱形照明物品,如:“桌上点着一支蜡烛”。 -
构词逻辑
- 合成词结构:由“蜡”(油脂材料)和“烛”(照明工具)组成,整体偏正结构,强调以蜡为原料的照明物。
- 替代名称:古称“烛炬”“膏烛”,现代统称“蜡烛”。
二、语义延伸与搭配
-
本义与功能
- 照明用途:如“蜡烛燃点纱芯以发光”“明烛南天”。
- 象征意义:常被赋予“奉献”“牺牲”的意象,如“蜡炬成灰泪始干”。
-
文化衍生
- 节日与仪式:用于生日、祭祀等场景,如“红白喜事中的蜡烛”。
- 成语化用法:衍生出“风烛残年”“秉烛夜游”等成语,借蜡烛特性比喻人生或行为。
三、语法功能
-
句法角色
- 主语:如“蜡烛照亮了房间”。
- 宾语:如“点燃蜡烛”“吹灭蜡烛”。
- 定语:如“蜡烛的光晕”“蜡烛的芯线”。
-
量词搭配
- 常用量词:“支”“根”“盏”,如“一支蜡烛”“一盏烛台”。
四、与其他词性的关联
- 动词“烛”的区分
- 原字“烛”的动词性:如“烛天”(照亮天空)、“烛幽”(洞察细微)。
- “蜡烛”无动词用法:作为合成词,“蜡烛”仅保留名词属性,与动词“烛”语义分离。
“蜡烛”是具象名词,专指以蜡为原料的照明工具,其语义和文化内涵均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在语法使用中,通常作为主语、宾语或定语,并通过量词“支”“盏”等量化。需注意与动词“烛”的区分,避免混淆词性。